【卡車之家 原創】最近,關于藍牌提升總質量的消息幾乎是刷爆了朋友圈!一時風聲鶴唳,熱鬧非凡,這個多年以來的疑難雜癥終于要得以解決了?這就是最妥善的解決方式嗎?其實,并非如此,誤讀!
關于近期解讀消息的來源,其實是源自于“人民卡車”近期發布的一篇內容,中汽協向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發了一封函件《關于輕型貨車技術規范反饋意見的函》,其中建議,推進7.5噸貨車進城,并同時提到建議對總質量小于7.5噸的貨車,仍按照一類貨車(藍牌貨車)高速收費,減少用戶的運營成本。
其實,細想一下,現階段4.5噸以下藍牌輕卡在城區一定的時間范圍及區域內,本身就擁有路權。那么,顯而易見,函件中提到的車型范圍應該是4.5噸--7.5噸之間的黃牌車型,給予一定的路權政策和通行費優惠政策。
因此,需要說明的是其中只字未提將藍牌輕卡的總質量提升至7.5噸。如果此項建議得以采納,那么對于合規裝載的黃牌輕卡是利好消息。部分黃牌車型有望獲得更多的路權,但絕沒有提到藍牌可提升總質量。
那么話題拋出來,藍牌輕卡有望提升總質量嗎?從現階段,官方發布的各種渠道信息來看,暫無明文指出藍牌可以提升總質量。反而,從法規層面來看,政策在不斷趨嚴。2020年4月份,國務院安委會印發《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計劃》,計劃中明確了2022年基本消除貨車非法改裝、“大噸小標”等違法違規突出問題。
結合政策法規來看,原有藍牌車型提升總質量幾乎是不太現實的,因為這將涉及到《道路交通安全法》等有關法律法規和相關通行標準、營運貨車安全技術條件的修訂等多個方面。
另外,藍牌輕卡提升總質量有可能間接影響到不同車型之間的劃分和認定,一旦提升總質量,相關的法律法規還需要配套升級和修訂。同時,對在運營小黃牌以及6米8等載貨車型將帶來巨大的沖擊。
再來從藍牌輕卡以及黃牌載貨車的各項“優勢及短板”來看。
先說藍牌輕卡的優勢,在2019年年初,4.5噸以下藍牌輕卡徹底取下了《道路運輸證》和《從業資格證》這兩大緊箍咒,從業門檻進一步降低。同時,市場上的“輕卡掛靠”也逐漸開始推出歷史的舞臺,這對于從事輕卡運輸的卡車司機而言,無疑是一重大利好。而黃牌載貨車截止目前為止,仍需要辦理相關營運證和從業資格證才能正常從事運輸作業。
再從車輛本身來看,以國五藍牌4米2輕卡價格為例,普遍售價在8-12萬左右,相對黃牌而言,絕對是更便宜。如果是公告噸位更大的黃牌車型,即便是同樣是4米2車型,保險費用也會貴2000-3000元左右,并且,公告噸位更大的車型還涉及到掛靠等問題,對此黃牌車型并不占優勢。
再從準駕資格來看,C1即可駕馭藍牌輕卡,而黃牌車型則需要B2類駕駛證,準駕要求等級更高,并且還需要道路運輸從業資格證。單從重載而言,相比一些超載的藍牌輕卡,擁有更大準載噸位的小黃牌反而沒有優勢。當然,黃牌輕卡優勢在于車身長度不再局限于6米,貨箱長度不止4.2米,而可以是5.2米、6米8等等,對運輸體積較大的貨物,黃牌占一定優勢。
在種種優勢之下,如果藍牌輕卡將總質量提升至7.5噸,那么勢必對一部分黃牌載貨車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。因此,從市場環境來看,藍牌輕卡提升總質量在短期內基本是不太可能的。
此前,我們在走訪市場的時候,也和很多開小黃牌車型的卡友聊到過這個話題,大多數卡友的意思都停留在跪求藍牌輕卡給條活路這個話題之上。藍牌輕卡前段時間也因自重超標復檢難過的情況,陷入了非常艱難的困境,新車不敢買,舊車審不過,后期還可能面臨更嚴格的超載超限檢測,這樣的疑難雜癥到底何解?
從近期沸沸揚揚的,中汽協向工信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提出“推進7.5噸貨車進城”和“建議對總質量≤7.5噸貨車,仍按照一類貨車(藍牌貨車)高速收費”來看,如果該項政策得以實施,確實能夠讓黃牌輕卡的路權得以拓展,但是新的規定實施后,關于總質量不超7.5噸怎么來鑒別,如今來看還是問題。
藍牌輕卡的未來走向是怎么樣的呢?在筆者看來,政策是一定是趨嚴的,過去的大馬力,大貨箱的藍牌輕卡絕對是逐漸退出城市運輸舞臺的,即便是現階段能夠通過特殊渠道上戶,后期路上如果開始嚴查,一查一個準。
從車型變化來看,市場一定是會更規范化。過去設計的輕卡為了提高盈利能力,經過承載性能加強后,沒有160馬力以上基本都不好意思出來“混”,甚至十擋變速箱也泛濫于部分細分領域之上,車身就達到了4噸多,加之重載輕卡泛濫,十噸王不算什么稀奇事。
但是,自521事件爆發以來,從第321批《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》上來看,各輕卡廠家已經開始對既有產品的公示進行了調整,部分4.2米輕卡的總質量分批上調,這信號釋放的十分明顯,超載藍牌的輕卡時代即將落幕。
從2020年以及2021年市場上發布的新車來看,藍牌輕卡的發動機排量基本保持在2.8左右,馬力也重回120左右,并且諸如輕量化車架、鋁合金儲氣筒、鋁合金車輪以及鋁合金貨廂也逐漸出現在輕卡之上,甚至連鋁合金車架也曾出現在福田的輕卡之上,于4.2藍牌輕卡市場而言,合規上藍牌一時之間似乎成為了一種“默契”,當然也是一種必然的“走向”。
不可否認,截止到現在市面上仍然有一些卡友把目光停留在“重載版”藍牌輕卡之上,不少車企現在也有這樣公告的車型。現階段,可能面臨的是上牌難的問題,也許通過一些特殊渠道可以搞定上牌,但后期隨之面臨的是年審難以通過,最后自己挖的“坑”或許要自己來填。
從法規趨勢來看,種種跡象表明,2021年關于大噸小標事件的治理動作或許會更大也會更快。現階段市面上總質量小于4.495噸的藍牌輕卡,普遍已經朝著2.5噸左右的自重發展,即便是這樣,載重量可能最多也不會超過2噸,這樣的車到底還有什么用呢?
從現階段的城市配送以及城區配送來看,藍牌輕卡合規裝載可能更適合一些商配配送、快遞配送及家具家電之類重量較輕的貨物。如果,推進7.5噸貨車進城的建議能夠得以落地,對于自重較大的金屬原材料、建材、鋼材及機電設備一類的貨物,可能將交由黃牌輕卡來完成貨物運輸。
● 編后語:
總結一下,此前中汽協向工信部建議推進7.5噸貨車進城對于部分黃牌載貨車來說是利好消息,并非是傳遞“藍牌輕卡提升總質量”的信號。另外,從現階段的輕卡合規化發展來看,并非“開倒車”,藍牌輕卡未來將更適合體積相對較大、重量相對較輕的貨物,這也是未來城市物流的一種趨勢,重載輕卡的時代要謝幕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