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卡車之家 原創】跑物流,拉什么最賺錢,除了特種運輸外,可能就是冷鏈了。為什么冷鏈賺錢,因為冷鏈的平均貨值高,對運輸的時效、存儲都有嚴格的要求。如果說跑物流拉砂石、普貨是入門、快遞、綠通是進階,那么冷鏈運輸就算得上是高級了。
目前普貨運輸市場已經非常飽和了,運力過剩,運費低迷,一部分卡友也在考慮進軍利潤更大的冷鏈運輸,但同時他們又擔心投入巨資后的貨源問題,那么今天的卡車小百科,我們就來分析下冷鏈運輸的市場發展。
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食在當下
俗話說,一方水土養一方人,食物具有非常強的地域性特征,一直到改革開放前,人們基本上只能吃到當地當季的食物,就拿北方地區來說,夏秋季大白菜、土豆、胡蘿卜、玉米成熟,但到了冬季沒有收成,于是就有了地窖、天然冷庫這樣的建筑,將白菜、土豆、肉類放在內部儲存食用。再如內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,由于沒有耕地,他們的食物就是放牧的牛羊產出的肉類和奶制品。
● 始于周 名于唐——冷鏈誕生或早于周朝
冷鏈運輸最早可以追溯到什么朝代,根據筆者自查的史料中,可能最早的冷鏈運輸雛形早在周朝就已經出現。
在周朝時期,古人就發明了一種叫冰鑒的容器,類似于今天的冰箱,古代人用冰鑒來盛冰,并把食物置于冰鑒之中進行保鮮。這應該算得上最早的冷鏈了。雖然沒有運輸,但是冷藏存儲食物。
《唐明皇秋夜梧桐雨》中的“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”。楊貴妃喜食荔枝,唐玄宗為了討好楊貴妃的歡心,令人從嶺南(廣東)以接力的方式,從千里之外運送荔枝到長安(西安),以供楊貴妃享用。從盛產荔枝的嶺南到長安,路程在大約1600公里左右。
古人從嶺南往長安運送荔枝有多難?詩詞有這樣一句描述“七日夜至長安,人馬俱斃”。詩詞縱然夸張,然而荔枝結果7天7夜的顛簸,估計不是碎了,也很可能臭了。那么1000多年前的唐朝,有什么保鮮技術呢?當然有了,麻竹桶裝荔枝保鮮就是當時可能的保鮮方法之一,此外還有將荔枝樹砍下枝干運輸保鮮等方法。
然而“長安冰雪至夏月,則價等金璧”。在那個年代,想享受到這個待遇,恐怕只有皇室貴族才能負擔得起,因此冷鏈運輸,也僅為權利所用。
● 改革開放 冷鏈正式迎來發展
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,改革開放初期,冰箱在開始在普通家庭中出現,尋常百姓才能在自己家里更好地儲存食物來達到保鮮的目的。而大概也是這個時期,冷鏈運輸才開始慢慢得到發展的機會。冷藏車也開始慢慢嶄露頭角,開始活躍在物流運輸中。
但在當時,冷鏈運輸大部分也只是單純的冷藏冷鮮運輸,還談不上冷鏈的概念,加上總量還很小,因此冷藏車多以輕卡為主,但作為冷鏈中的重要鏈條,冷藏車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。
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,越來越多的進口食物走向國內市場,在這其中就有很多進口的冷鮮食品需要通過冷藏運輸,但由于總量還很小的原因,加上那個年代電商尚未崛起,因此大部分的冷藏車都是單車,除了運輸進口冷藏集裝箱外,極少看到半掛冷藏車這樣的“大家伙”。
進入21世紀以來,我國建成了全國農產品流通“五縱二橫綠色通道”網絡,形成了貫穿全國的“綠色通道”框架,為農產品運輸提供了快速便捷的通道以及低成本的運輸網絡,也進一步加快了冷鏈物流的發展。
● 逐步取消活禽交易 冷鏈物流迎來熱潮
2001年,日本、英國、美國相繼爆發口蹄疫(瘋牛病),2004年禽流感爆發,加上前幾年的非洲豬瘟、SARS等各類流行病,國家對活禽、牲畜交易進行了越來越嚴格的限制。
2018年,農業農村部發布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公告第2號》,針對跨省調運活禽做出了更嚴格的規定,鼓勵規模養殖,集中屠宰,限制畜禽調運。里面就主要提到了“冷鏈運輸、冷鮮上市”。
電商企業的崛起,消費者可以更加方便地選購生鮮食品,對拉動冷鏈運輸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。雙重影響下,冷鏈貨物增量迅速。
據中物聯冷鏈委的統計數據,2016年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為2210億元,到了2019年就達到了3391億元。
相對應的冷藏車的保有量也是節節攀升,2016-2019年,我國冷藏車保有量基本保持著20%以上的平均增速。2019年,我國冷藏車保有量約21.47萬輛。